看著舷窗外云海似蓬松的棉絮翻涌,云南大理州的一幕幕在他的腦海中循環播放:初到高原時晚上每睡兩小時不到就會自動醒來,高海拔缺氧讓自己能清晰地聽到心臟砰砰直跳;幾乎每周都要驅車一路顛簸下鄉調研;一個個數字經濟項目生根開花;即便偏遠地區最基層的政府機構也構建出自己的數字化能力,“帶不走”的當地數字經濟專業人才隊伍茁壯成長……這片曾經陌生、現在讓卻他戀戀不舍的土地漸漸遠去,那是他奮斗和生活過的地方,他走過的足跡已經深深拓印在那片土地上。
他叫鄭興有,上海電信臨港新片區分公司產業數字化中心副主任,2025年1月下旬,作為國務院國資委、中國電信集團選派的中共中央組織部、共青團中央第24批赴滇博士服務團成員,結束了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掛職州人民政府副秘書長、州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的一年任期,回到了上海。
作為中國電信集團為數不多的博士后之一,2024年1月21日,鄭興有告別家人,奔赴平均海拔2000多米的彩云之南。“我在電信工作了22年,始終心懷感恩。回望工作和求學之路,從工商管理碩士、企業管理博士,到復旦大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博士后,都受益于電信的多年培養。于我而言,電信不僅是職場,更是‘導師’和‘引路人’。遠赴祖國邊疆政府部門工作,代表的是電信干部形象,我絕對不能辜負電信的培養與信任,一定要不辱使命,圓滿地完成所有掛職鍛煉任務。”鄭興有說,此次掛職,他走出了熟悉的工作環境,接觸到不同的發展需求和工作模式,不僅極大地拓寬了視野,也更加堅定了自己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、為人民做實事的決心。
數字經濟發展、招商引資、工業和信息化工作……鄭興有掛職期間的任務,每一項都充滿挑戰,但縱使困難再大也要勇往直前,他在這片鐘靈毓秀的土地上,撒下汗水和智慧,為蒼洱大地的數字升級和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,添磚加瓦。
“缺氧人”為大理州數據局“充氧”
當得知自己入選第24批赴滇博士服務團,出發的日子已然臨近。“家人一開始很難接受,上有老下有小,兒子馬上要讀高三,這意味著妻子一個人要扛起家里所有重擔。當然,家人更擔心我能否適應在高海拔地區的工作和生活。”鄭興有說,雖然十分不舍,但經過與家人的溝通,家人還是選擇支持他,唯一要求就是“平安歸來”。
盡管他平時堅持鍛煉,每天都至少要走上10公里。但初到大理州,鄭興有還是要直面高原高海拔地區所帶來的挑戰。干燥的空氣讓他鼻腔前兩個月時常出血,每一次呼吸都像在與稀薄的氧氣較量;晚上難以入睡,經常兩個小時不到就自動醒來。為了“強迫”自己入睡,睡不著時,鄭興有就在小區里快走,直到筋疲力盡,這樣的“適應期”持續了一個多月。
雖然身體在適應,但工作不能“斷檔”。初到大理州,鄭興有就接手了大理州數據局的掛牌和籌建工作,2024年2月27日,在幫助大理州數據局完成掛牌之后,就要盡快完成數據局的機構設置、明確“三定方案(定人定崗定績效)”、人員轉隸等相關工作。
這是一項千頭萬緒的工作,鄭興有從牽頭負責撰寫大理州數據局內設機構設置報告,到協調州級各有關部門,落實州數據局的籌建工作,直至各項工作全部就位,前后歷時10個月。
對鄭興有來說,這是一個良好的開局。在以“數”賦能的時代,州數據局的成立為當地帶來了數據的力量。
云南省唯一入選國家首批“數字中國”典型案例的“數字洱海監管服務平臺項目”就是由他助力大理州申報的,在政府數字治理、科學治湖、技術創新、數字生態流域治理等方面,成效十分顯著。
作為分管大理州數字經濟領域的負責人,鄭興有多次帶隊到現場調研,指導做好洱海保護治理及流域轉型發展工作。“氣象數據對監管和保護洱海非常重要,但云南省氣象局僅向省數據局提供數據,我多次和省數據局協調,讓州數據局接入省數據局,實現省級數據回流,全面助力洱海數字化監管和保護。”鄭興有說。
現在,州數據局已指導有關單位,累計歸集數據達22億條,數據存儲量達2278G,構建了一個堅實的數據資源池,也在充分釋放數據作為關鍵生產要素的潛能。
基層數據治理“從20000到600”
作為大理州數字經濟工作的主要負責人之一,鄭興有總是在思考:如何讓數據真正為基層減負。
2024年9月,云南省數據賦能基層治理試點工作動員部署會召開之后,鄭興有積極協助大理州委、州政府,第一時間牽頭成立大理州數據賦能基層治理試點籌備工作專班,擔任第一副組長,每周定期到基層調研,召開專題會議,解決各類問題。
幾乎每周,鄭興有都要坐一個多小時的車,去大理州所屬的巍山縣調研,這里也是數據賦能基層治理的試點縣。在調研中,鄭興有了解到,這里的工作人員幾乎都變成了“表哥表嫂”,經常要上報各種表格,有時沒有需要的數據,只能自己估摸。
為了切實有效解決政府基層“小馬拉大車”的現實問題,鄭興有明確把控表格的數量、質量。“最大的困難是一開始要統計表格,每個崗位、每個部門有多少表格,需要基層員工統計上報,而且不能遺漏。”但這在當地基層人員看來,又增加了額外負擔。“挖井的時候也要挑水”,鄭興有和基層人員多次溝通,做通思想工作。
在鄭興有的幫助和指導下,有關專家按期建設好巍山縣基層治理數據庫,完成了巍山縣基層治理數據庫環境搭建、省返人口和法人基礎數據、縣級相關部門的臺賬數據治理入庫等工作。2萬多張表格、4000個系統最終精簡至600多張表格。
“現在要數據,只要去庫里找就可以。”鄭興有說,通過數據賦能,巍山縣打造的“一縣一庫”基層治理試點工作走在全省5個試點州市的前列,為全省全面推廣此項工作,輸出了先進的做法和經驗。
招商引資為經濟、就業“添把柴”
在大理旅游必打卡的景區洱海,游客乘坐游船可以解鎖心中的風花雪月。但對于鄭興有來說,在旅游勝地大理州工作一年,幾乎沒有時間去景點玩一玩,如果去景點,也必然是工作需要,洱海上由上海春秋集團運營的游船就是鄭興有通過招商引資,為當地引入的。
2024年5月,趁著回上海參加黨校培訓的機會,鄭興有帶隊拜訪春秋集團,并邀請他們到大理實地考察旅游項目。鄭興有陪著春秋考察團登上了近4000米的蒼山,從蒼山腳下的白族村落,到洱海之畔的旖旎風光,鄭興有如數家珍地向考察團介紹著大理豐富的旅游資源。
隨后,鄭興有帶著考察團的足跡遍布了當地好幾個縣城,考察了十幾個旅游項目,最終,春秋國旅選擇洱海游船。2024年11月,大理州政府、大理旅游集團公司與春秋集團簽署合作協議,在洱海游船運營、數字文旅項目投資、高端康養客流導入、重點旅游景區合作、旅游包機及航空線路開通等領域展開全方位合作。
53.5億元人民幣,是鄭興有在分管的招商引資工作中,累計洽談和引進意向投資建設的資金量,大理州元宇宙文旅項目、大理州算力中心項目、大理州高原特色數字農業項目……直接帶動當地的經濟效益和民生就業,成效顯著。同時,鄭興有助力大理州做好項目謀劃發展、項目策劃儲備、項目申報和資金爭取等有關工作,他通過持續加大項目資金爭取力度,有效補齊了大理州項目建設短板,極大地緩解了大理州建設資金壓力,為全州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和保障。
舍“小家”成就“數字人才大隊伍”
無論是籌建大數據局,還是用數字賦能基層工作,抑或是招商引資,都是鄭興有在掛職期間啃下的“硬骨頭”。在他看來,這些工作不僅要取得實效,更重要的是要有“長尾效應”。
“我幾乎沒有屬于自己的周末,大多數時間都是在處理政府公務、出差考察、開會、授課培訓,家人曾經來大理探親,5天的時間,我只在周末陪了他們一天半。”鄭興有總是覺得時間不夠用,因為他希望能為大理州培養和打造一支既懂數字經濟理論、又擅長數字經濟工作實踐的高素質數字經濟人才隊伍。
2024年一季度,大理州委組織部選拔出35位與數字經濟工作相關的干部,每個月,鄭興有都要為學員上課,這是一支“長訓班”;2024年10月,鄭興有又為大理州委組織部從全州各有關單位再次選拔出來的53位學員授課,這是“短訓班”,從10月到12月,鄭興有為短訓班學員進行了10次現場培訓。
在鄭興有的電腦里,儲存著適合各種培訓班不同的課件,有的課件200多頁,既有宏觀形勢分析,也有針對云南本地特色產業與數字經濟融合的剖析,這些課件成為他開展培訓工作、提升學員專業素養的“武器”。“不僅要他們懂理論,更要能用理論解決實際問題。”培訓結束后,鄭興有還要出試卷、批閱試卷,給考試合格的學員發放證書,這些都是鄭興有利用工作之余時間完成的。有一次上課,鄭興有突然腸胃不適,但他依然堅持到上完課,才一個人去醫院看病。
現在,這些“學員”已經在數字經濟發展、數據賦能工作等方面發揮出了重要作用,這支“帶不走”的人才隊伍也是鄭興有留給當地的寶貴財富。
“優秀”,是中央組織部和云南省委組織部對鄭興有掛職鍛煉工作的綜合評價。《人民日報》等央媒和《今日頭條》《云南網》《大理發布》等媒體,也曾經多次報道過他服務祖國邊疆的優秀事跡。對鄭興有來說,這份責任是熾熱的火種,點燃了他對大理州的牽掛與擔當。
讓他牽掛的,還有上海的家,“尤其是過節,看到萬家燈火,我吃著外賣,想著家人,那時的確是有點心酸。”無法輔導即將高考的兒子、錯過了兒子18歲的成人禮、無法照顧在上海動手術的老人……一個個遺憾,讓鄭興有對家人心生歉意。
人生總有舍與得,他舍下了陪伴家人的時光,卻在大理收獲了更多的友情。當鄭興有即將離開大理時,當地同事特意做了視頻,視頻里滿是珍貴的回憶片段,有的同事還流淚了。
“我之前不吃辣,現在習慣吃辣了,還特意在網上買了云南的辣椒。”這一段掛職鍛煉的歲月,也成為鄭興有繼續前行的底氣,他將把在大理積攢的能量,重新投入到上海電信工作崗位和事業當中去。